现代仪器与医疗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与文学的演进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由初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演变,它体现着时代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历程。”(1)张宪文:《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它是社会发展理念和价值的变迁、社会发展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的转移、社会结构的质的变化、社会运作方式和机制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特征的显著变化”。(2)韩庆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现代哲学》2002年第3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就是指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与趋向,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外生的,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刺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西方现代化的图景也激发了我们民族的现代化热情。在求强求富的欲望与努力下,由封闭保守的封建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迈进,是从1840年到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线索。

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必然会历经长期历史过程,尤其对于20世纪的中国来说,这种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势力衰落与现代性成长的缓慢性也决定了两者之间的纠葛的长期性。从封建社会或者说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成为现代社会,也必然需要比西方社会现代转型更长期的过程与曲折的路径探索。社会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社会转型,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相继成立的中华民国。它标志着中国由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社会转型,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一转型是中国由一个具有初步现代性的社会向建设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的转型。它是采用和平的、变革式的转型。(3)张宪文:《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转型与40年代的中国》,《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2年7月。这两次具有明显标志的、带有独特性的转型,把民族之舟调整到了现代的航道上,而转型的本身也激发了中国人追求民主富强的热情,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像一条从1840年或者更早一点出发的河流,虽然它汇入现代化汪洋大海的目的非常明确,但是它的河道、流速,以及水质等方面并不可能与预设一致。被障碍物阻挡后的改道与迂回、时快时慢甚至时而停滞的流速、前进的动力与携裹的泥沙,等等,无一不左右甚至决定着从传统奔向现代的流程。“在多种趋势的交互作用之下,近代中国即表现为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但又无法完成这一转型,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际状态,出现了许多既非传统又非现代、既有传统因素又有现代因素的事物。”(4)刘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我见》,《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纵观百余年的历史进程,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条河流不断“溢出”正常的“河道”而枝节横生,甚至偶尔还会出现逆向的“回流”,拖延滞缓着现代化的步伐。

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社会转型的大幕拉开,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条河流大体的“流程”与“河道”,既有五四时代那种携裹着冲决一切传统积弊勇气的一往无前的奔腾,也有因为阶级矛盾与民族战争而停滞的三四十年代;既有建国初理想主义激情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也有“大跃进”“四清”以及“文革”之下的“逆流”,“在共和国前三十年间,由于整个社会错误地将时代中心定位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由于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而排斥市场经济,由于不懂得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而滥用高强度的社会动员予以强行拉动,由于盲目轻视现代知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呈现出一种不规则、停滞甚至是落后的局面。”(5)吴忠民:《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2年7月。在一个遭逢战争、动乱且有很长封建专制传统的现代化后发外生的国家,转型过程中的挫折乃至“回流”实属正常现象,毕竟现代化的方向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当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之后,社会转型重归征途,而且转型进程明显提速。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9页。中国的社会转型正是从歧路与灾难中得到教训探索经验,并最终使现代化这条河流在最合理的“河道”中奔腾。“型”作为长期积累而成的东西,既定的模式与稳固的形态使它带有较大的惯性与惰性,这使得转型过程并不可能一帆风顺,新与旧的纠葛与多元的路径取向,也必然使转型过程带上曲折性、长期性与复杂性。同时20世纪的中国社会几近经历了所有的天灾人祸,转乱频仍的民族在大起大落的动荡中艰难地摆脱桎梏走向新生,这更使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显得步履沉重。如果说有一种方式能记录并彰显社会转型的这种沉重,那么也只能是文学而非其他。中国新文学不仅是近代社会变革的产物,而且因为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共和国建设的紧密贴合度,使她像一面镜子一样及时地反映变迁的社会生活与演进的民族心理。

上一篇:新星的改革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