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非隔离诊区超声设备的消毒
#对本文有相同贡献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发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该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危重型[1]。
医疗机构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严格的医用仪器设备消毒是医院感染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超声设备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具有较高的病原体传播风险。因此疫情期间超声医务人员不仅在隔离区须进行严格的感染防控,在非隔离区也必须对超声设备实施规范的消毒流程。
1 超声设备有效消毒的必要性
医用超声探头在使用过程中反复接触人体皮肤、黏膜或存放容器,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因此表面微生物污染严重,文献显示超声探头表面污染明显高于公共马桶座圈和公共汽车上的扶手[2]。一旦表面被污染,病原体可以存活长达数周至数月[3-4]。超声设备不正确的清洁和消毒、部件损坏,或超声耦合剂污染,均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5-7]。国内外已有诸多文献报道医用超声设备引起的院内感染事件[8-10]。
在非隔离诊疗区域,超声检查者难以在较短的接诊时间内确定每名患者的病原体携带情况以及个体易感程度。因此超声医务人员应当视每名患者为潜在的传染源,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并实施有效的设备消毒,以确保所有就诊患者的安全。
2 探头的清洁和消毒
国内目前暂无专门针对医用超声探头表面消毒要求与效果评价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这导致国内医院的超声探头清洁和消毒方式多样,大多数仅依据医生经验进行选择,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为预防和控制超声诊断设备表面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院内感染,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标准。综合欧洲放射学会超声工作组[11]、美国超声医学研究所[12]、加拿大社会医学超声诊断协会[13]、澳大利亚医学超声学会以及预防和控制学院[14-15]相关指南的普遍共识,对探头清洁和消毒程序的主要建议如下:
2.1 超声探头的清洁和干燥
探头上残留的耦合剂和皮屑会阻止消毒剂的渗透和作用,因此在消毒前必须对探头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洁和干燥,以保证后续消毒效果。国外指南推荐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清洁剂湿巾清除残留耦合剂和碎屑。冲洗时水温不应超过60℃,探头面朝下,动作轻柔,勿使电缆线过度弯曲或拉伸。若探头上有凹槽或缝隙,须用软刷进行彻底清洁。国外相关指南不建议使用干纸巾直接擦拭进行清洁,认为其效果不如清洁剂或肥皂,并可能划伤探头表面。探头清洁后应使用干燥的软布擦干或自然晾干,避免稀释随后应用的消毒剂,降低消毒效果。
2.2 超声探头的消毒
2.2.1 消毒方法的选择:超声操作相关的交叉感染风险主要取决于是否与体液接触以及操作的侵入程度。通常,接触完整皮肤的超声探头只需要低级别消毒,即可消除大多数细菌、部分真菌和病毒。而进行腔内超声、介入操作、接触感染或破损的皮肤和伤口的超声检查时,超声设备与患者黏膜或体液接触,因此需要对包括超声探头在内的直接与患者接触的设备进行严格的高级别消毒,以杀灭孢子之外的所有活性病原体。
冠状病毒属于有包膜的亲脂类病毒,很多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方法均能有效杀灭病毒。2019-nCoV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 30 min、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1]。探头传感器对热敏感,不适合采用高温消毒或灭菌方法。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可有效杀灭病毒,但这些化学消毒剂对探头传感器损伤较大,易造成探头老化。戊二醛、甲醛等化学消毒剂可通过直接接触或吸入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因此不建议常规使用。国外有文献表明,与双氧水相比,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相对较差[16]。此外,紫外线照射难以实现临床消毒实时性,不适合用于探头的日常消毒。综上所述,在COVID-19疫情期间,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消毒方法的利弊,并参考设备制造商的建议,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2.2.2 低级别消毒方法:低级别消毒方法适用于接触完整皮肤的探头,可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消毒湿巾、消毒泡沫或其他经批准的消毒制剂。季铵盐类消毒剂可有效杀灭冠状病毒在内的多数病原体,刺激及腐蚀性小,无不良气味,常用于医疗设备表面清洁与消毒。复合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以吸水性较好的无纺布作为基材,浸润复合双链季铵盐消毒液(总季铵盐含量为含量0.18%~0.22%),国内研究表明其作用于超声探头1~2 min,杀菌率可达100%,杀菌效果可持续6 h[17-19]。季铵盐类消毒湿巾具有良好的清洁力和消毒效果,使用安全方便,是日常及疫情期间超声探头低级别消毒很好的选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