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传统中医、现代中医,谁是明医?
导读: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的政策支持下,中医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却出现了古中医、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何为正统的争论?本篇文章,带你认识中医三大流派,看看何为明医。
首先,我们来认识中医三大流派形成的历史根源及不同。中医三大流派,古中医主要是指秦汉时期的医学体系;传统中医是隋唐以后,以宋元明清为主体的医学体系;现代中医,则是指民国及以后的中医体系。中医三大流派,是以时间为主线,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医学体系,从根源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虽有不同,但是也有兼加,如现代中医可能兼有学习古中医,同时学习传统中医的情况出现。
古中医,主要是以秦汉为时间中心,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诊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古代中医,是在没有精确诊断仪器的基础上,靠经验积累及总结,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古朴医学体系,故而在《伤寒杂病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完备的疾病分类法,如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古中医的伤寒六经分类法,与我们现代医学的疾病分科,如呼吸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消化科的分类模式,是较为一致的,是对疾病的一种整体认识及科学分类。在历史大乱局及大变革中,很多中医典籍被摧毁,但是从保存完整的《辅行诀》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与现代类似的医学模式。
传统中医,主要是以宋元明清为时间中心,以诸多医学流派为疾病诊疗依据的时期,是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深度阐释。在这个时期,中医流派百花齐放,形成了脾胃学派、滋阴学派、寒凉学派、温病学派等诸多的医学流派,把中医进一步推向了精细化,使中医学体系更加的完备。同时,中药学和解剖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草纲目》和《医林改错》,就形成于这个时期。
现代中医的结合之路
现代中医,主要是在民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以后,占据主流,是以辨证论治为疾病诊疗依据的医学体系。上世纪20年代,西方医学逐渐在国内得到传播,中西医之争拉开序幕,为了中医生存,恽铁樵大师提出了中医“脏腑虚化论”,即认为中医的五脏六腑不是实体,是一种功能综合体。脏腑虚化论,避免了中医的一场大危机,但是却让中医走向了虚化之路,逐渐与古中医和传统中医脱节,为了进一步整合中医体系,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辨证论治开始成为了中医的核心,现代医学研究作为发展中医的手段,最终形成了现代医学的系统性模式。
中医三大流派,诊疗疾病的技术如何?我们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看。
中医内部人士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现代中医,或者说学院派,在疾病诊疗中,总是感觉不能得心应手,所以不得不开始重新拿起《伤寒杂病论》来学习,进而提高临床诊病的疗效。古中医逐渐有兴起之势,但是前路也是茫茫,因为古中医诊疗疾病,往往有效时令人惊奇,无效时束手无策,且面临着药物超剂量、疾病诊疗范围狭窄的局面。传统中医,虽然是在古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非常多的疾病诊疗经验和效果,但是过多的注重了流派,偏重于伤寒六经的某一种诊疗模式,没有把古中医的大系统构建起来。
作为一名现代中医生 ,我们需要兼容并蓄中医三大流派的优点,整而合之,才可真正的明白中医。我们需要古中医的疾病分类法,传统中医的疾病诊疗法,现代中医的疾病科学法,三法结合,才是中医真正的出路,也才能够真正运用纯中医去治疗疾病。
单单学习古中医、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可以成为名医,但是绝不是明医,只有三种医学体系合一,才是真正的明医,才能真正让中医发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下一篇:没有了